国家级教学成果奖
| 时间 | 等级 | 获奖名称 | 参与人 | 
| 2001年 | 一等奖 | 结构力学课程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| 袁驷、龙驭球、辛克贵、钟宏志、须寅 | 
| 2005年 | 二等奖 | 建设结构设计大赛平台,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| 石永久、袁驷、过镇海、王志浩、江见鲸 | 
| 2014年 | 二等奖 | “技术+管理”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| 石永久、冯鹏、郑思齐、刘洪玉、袁驷 | 
北京市教学成果奖
| 获奖时间 | 奖励等级 | 项目名称 | 获奖人(集体) | 
| 1989年 | 北京市高等教育局局级奖 | 本科结构力学的教学改革与教学效果 | 支秉琛、匡文起、江爱川 | 
| 1993年 | 二等奖 | 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| 滕智明、李著璟 、罗福午、庄崖屏、石裕翔 | 
| 2001年 | 一等奖 | 结构力学课程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| 袁驷、龙驭球、辛克贵、钟宏志、须寅 | 
| 2001年 | 二等奖 | 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| 叶列平、江见鲸、张惠英、王志浩 | 
| 2004年 | 一等奖 | 建设结构设计大赛平台,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| 石永久、袁驷、过镇海、王志浩、江见鲸 | 
| 2004年 | 二等奖 | 土木工程CAD/CAE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| 张建平、任爱珠、马智亮、徐千军、吴炜煜 | 
| 2008年 | 二等奖 | 创建国际工程高级人才培养体系,服务国家“走出去”战略 | 袁驷、方东平、杨述、明亮、孙利强 | 
| 2012年 | 一等奖 | “技术+管理”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| 袁驷、冯鹏、郑思齐、刘洪玉、石永久 | 
| 2016年 | 一等奖 | 构建土木工程国际化培养体系,造就国际工程建设领军人才 | 方东平、冯鹏、李萌、廖彬超、李小冬、石永久、郭红领、王强、刘洪玉、陆化普、吴建平、施刚、纪晓东、陆新征、Roger Flanagan、杨赞、李楠、郑思齐、刘方 | 
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
| 时间 | 等级 | 名称 | 参与人 | 
| 1997年 | 二等 | 《世界著名建筑结构》课程教学 | 张惠英、秦权、那向谦 | 
| 《建筑设计概论》课程教学 | 祝文君、王作垣、叶桢翔 | ||
| 计算机应用研究室的毕业设计工作 | 马智亮、张建平、任爱珠 | ||
| 《钢结构》课程教学改革 | 石永久、王元清 | ||
| 2000年 | 二等 | 《测量学》课程教学改革 | 过静君、程锦、刘钊、季如进、张远智 | 
| 《钢筋混凝土》课程的现代化教学与课程建设 | 叶列平、江见鲸 | ||
| 2002年 | 一等 | 《土木工程概论》课程教学 | 刘西拉 | 
| 二等 | 《土木工程计算机绘图》课程改革与建设 | 张建平、任爱珠、刘斌 | |
| 2004年 | 一等 | 创新、挑战、团队—建设结构设计大赛平台,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| 石永久、袁驷、过镇海、王志浩、江见鲸 | 
| 2004年 | 二等 | 《混凝土结构》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| 叶列平、江见鲸、冯鹏、王宗纲、胡伟红 | 
| 2006年 | 二等 | 建筑材料系列课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 | 阎培渝、张君、李克非、郭自力、张志龄 | 
| 发展高级职业资质教育,促进建设管理学科建设 | 袁驷、杨述、崔占华 | ||
| 2008年 | 一等 | 贯彻国家“走出去”战略,探索国际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| 袁驷、方东平、杨述、明亮、孙利强 | 
| 二等 | 《钢筋混凝土有限元》课程教学改革 | 陆新征、江见鲸、叶列平 | |
| 全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体系建设与规范 | 王守清、魏法杰、张连营、王媛 | ||
| 《建设管理课程综合设计》课程研发与教学实践 | 邓晓梅、王守清、张 红、张智慧、李小冬 | ||
| 建立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塑造卓越清华培训品牌 | 辛克贵、王守清、强茂山、杨述、吴琼 | ||
| 2010年 | 一等 | 交通规划理论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 | 陆化普、李瑞敏、石京 | 
| 《物业管理》精品课程建设 | 季如进、郑思齐 | ||
| 二等 | 现代工程师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——《混凝土结构》课 | 叶列平、冯鹏、杨军、赵作周、王宗纲 | |
| 现代测量学的模块化教学与实践型人才培养 | 刘钊、赵红蕊、白征东、程锦 | ||
| 以知识实践和就业实践为依托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| 郑思齐、李小冬、熊俊、郭晓旸、石永久 | ||
| 培训为媒,校企结缘,创造工程管理学科国际接轨的科学发展模式 | 杨述、吴凡、韩晓峰、方东平、袁驷 | ||
| 构建自主研发体系,塑造百年教育品牌 | 王守清、辛克贵、杨述、明亮、张艳 | ||
| 2012年 | 一等 | 着力建设青年教师队伍,创新结构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| 冯鹏、陆新征、李全旺、杨军、潘鹏 | 
| 面向前沿、立足实践的《工程经济学》课程改革与创新 | 唐文哲、郑思齐、龙奋杰、刘洪玉、强茂山 | ||
| 二等 | 清华大学国际工程暑期学校—全球视野、行业前沿,模式创新、国际品牌 | 方东平、吴凡、陈传、韩晓峰、魏敏 | |
| 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,创新施工实习教学体系,推进贯通式实践能力培养 | 李小冬、冯鹏、郑思齐、杨述、刘洪玉 | ||
| 野外测量实习在全方位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| 赵红蕊、刘钊、白征东、程锦、张玉芳 | ||
| 德才兼备,文化育人——以一二﹒九合唱推动基层集体建设和文化建设 | 马智亮、刘西拉、杨帆、杨薇、程晓辉 | ||
| 2014年 | 一等 | 以“全球视野与创新能力”为导向的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| 方东平、廖彬超、郭红领、Roger Flanagan、杨赞 | 
| 创新国际化培养模式,提升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| 李萌、纪晓东、李小冬、施刚、冯鹏 | ||
| 二等 | 以实训项目为载体的房地产实践教学建设 | 杨赞、刘洪玉、季如进、刘方、郑思齐 | |
| 2016年 | 一等 | 本硕贯通的高端应用型人才——卓越土木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与实践 | 冯鹏、李全旺、吴璟、李瑞敏、刘洪玉 | 
| 二等 | 创新工作平台,贯通骨干成长路径,探索党建育人工作新体系 | 石永久、李小冬、苏舒、郑思齐、刘晖 | |
| 2018年 | 一等 | 土木、建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创新:“课堂 -实验室-实践基地”一体化教学模式 | 于清、李小冬、杨述、韩建国、方东平 | 
|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水平检测模式的研究 | 袁驷、邢沁妍、叶康生 |